首页 > 动物医学

(二)鸡常见病及防治

2017-07-05辈宠网-天津长夏A+

1.禽流感

是由A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

(1)流行特点 禽类中鸡与火鸡有高度的易感性,鸭、鹅的易感性稍差。其主要传染源是病鸡和病尸,病毒存在于尸体血液、内脏组织、分泌物与排泄物中。主要传染途径是消化道,也可从呼吸道或皮肤损伤和黏膜感染,吸血昆虫也可传播本病毒。

(2)临床症状 急性病例病程极短,常突然死亡,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一般病程1~2天,可见病鸡精神委靡,体温升高,不食,衰弱,羽毛松乱,不爱走动,头及翼下垂,闭目呆立,产蛋停止。冠、髯和眼周围呈黑红色,头部、颈部及声门出现水肿。结膜发炎、充血、肿胀、分泌物增多,鼻腔有灰色或红色渗出物,口腔黏膜有出血点,脚鳞出现紫色出血斑。有时见有腹泻,粪便呈灰、绿或红色。后期出现神经症状,头、腿麻痹,抽搐,甚至出现眼盲,最后极度衰竭,呈昏迷状态而死亡。

(3)防治措施 本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主要应做好预防工作。在本病多发地区可进行疫苗预防接种。

2.鸡新城疫

是由鸡新城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烈性传染病。

(1)流行特点 所有的鸡均可感染,雏鸡和育成鸡感受性高,但1周龄之内的幼雏由于母源抗体的存在很少发病。没有免疫接种的鸡群或接种失败的鸡群一旦传入本病,常为暴发性流行,而在免疫不均或免疫力不强的鸡群多呈慢性经过。鸭、鹅虽可感染,但抵抗力较强,很少引起发病。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季节,但以春、秋两季多发,夏季较少。

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鸡,经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被病毒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运动场等都能传染。屠宰病鸡时乱抛鸡毛、污水,常是造成疫情蔓延的主要原因。另外,接触或屠宰病鸡的人和污染的衣物等也可散布病毒传染给健康鸡。鸭、鹅,特别是麻雀、鸽子等,是本病的机械传播者。猫、狗等吃了病死的鸡肉或接触病鸡后,也可能传播本病。

(2)临床症状 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病鸡表现为突然减食或废食,饮欲增加。精神委靡,不愿走动,羽毛松乱,闭目缩颈,离群呆立,反应迟钝;高度呼吸困难,伸颈张口,年龄愈小愈严重;部分病鸡出现神经症状,头颈歪斜或扭转(见图4),排黄白色或绿色稀便,嗉囊内充满酸臭的液体。

病雏呼吸困难

病鸡神经症状

图4 病鸡呼吸困难及神经症状

慢性型病例一般见于免疫接种质量不高或免疫有效期已到末尾的鸡群。主要表现为陆续有一些鸡发病,病情较轻而病程较长。病鸡主要表现为精神不振,食欲减退,产蛋量下降,有时呼气打喷嚏,气管发出啰音,排绿色稀便。

(3)防治措施 本病迄今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主要依靠建立并严格执行各项预防制度和切实做好免疫接种工作,以防本病的发生。在生产中,对本病预防接种可参考如下免疫程序。即7~10日龄采用鸡新城疫Ⅱ系(或F系)疫苗滴鼻、点眼进行首免;25~30日龄采用鸡新城疫Ⅳ系疫苗饮水进行二免;70~75日龄采用鸡新城疫Ⅰ系疫苗肌肉注射进行三免;135~140日龄再次用鸡新城疫Ⅰ系疫苗肌肉注射接种免疫。

鸡群一旦暴发了鸡新城疫,可应用大剂量鸡新城疫Ⅰ系疫苗紧急接种,即用100倍稀释,每只鸡胸肌注射1毫升,3天后即可停止死亡。

3.鸡马立克氏病

是由B群疱疹病毒引起的鸡淋巴组织增生性传染病。

(1)流行特点 本病主要发生于鸡,有囊膜的完全病毒自病鸡羽囊排出,随皮屑、羽毛上的灰尘及脱落的羽毛散播,飘浮在空气中,主要由呼吸道侵入其他鸡体内,也能伴随饲料、饮水由消化道入侵。病鸡的粪便和口鼻分泌物也具有一定的传染力。

一般来说,母鸡比公鸡易感性高,随着年龄的增长,易感性逐渐降低。2~5月龄的鸡易发,青年鸡群多发急性病例。

(2)临床症状 根据发病部位和临床症状可分为四种类型,即神经型、内脏型、眼型和皮肤型,有时也可混合发生。

①神经型 主要发生于3~4月龄的青年鸡,其特征是鸡的外周神经被病毒侵害,不同部位的神经受害时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当一侧或两侧坐骨神经受害时,病鸡一条腿或两条腿麻痹,步态失调,两条腿完全麻痹则瘫痪。较常见的是一条腿麻痹,当另一条正常的腿向前迈步时,麻痹的腿跟不上来,拖在后面,形成“大劈叉”姿势,并常向麻痹的一侧歪倒横卧(见图5)。当臂神经受害时,病鸡一侧或两侧翅膀麻痹下垂。支配颈部肌肉的神经受害时,引起扭头、仰头现象。

图5 病鸡“大劈叉”姿势

②内脏型 幼龄鸡多发,死亡率高。病初无明显症状,逐渐呈进行性消瘦,冠髯萎缩、颜色变淡、无光泽,羽毛脏乱,行动迟缓。病后期精神委靡,极度消瘦,最终衰竭死亡。

③眼型 单眼或双眼发病。表现为虹膜的色素消失,呈同心环状(以瞳孔为圆心的多层环状)、斑点状或弥漫的灰白色,俗称“灰眼”或“银眼”。瞳孔边缘不整齐,呈锯齿状,而且瞳孔逐渐缩小,最后仅有粟粒大,不能随外界光线强弱而调节大小。

④皮肤型 肿瘤大多发生于翅膀、颈部、背部、尾部上方及大腿的皮肤,表现为个别羽囊肿大,并以此羽囊为中心,在皮肤上形成结节,约有玉米粒至蚕豆大,较硬,少数溃破。

(3)防治措施 本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主要做好预防工作。在生产中,本病的预防接种应安排在雏鸡出壳24小时内,即在雏鸡出壳24小时内接种马立克氏病火鸡疱疹疫苗,若在2、3日龄进行注射,免疫效果较差,连年使用本疫苗免疫的鸡场,必须加大免疫剂量。

4.鸡传染性法氏囊炎

是由法氏囊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1)流行特点 本病只有鸡感染发病,其易感性与鸡法氏囊发育阶段有关,2~15周龄易感,其中3~5周龄最易感,法氏囊已退化的成年鸡只发生隐性感染。其主要传染源是病鸡和隐性感染鸡,传播方式是高度接触传播,经呼吸道、消化道、眼结膜均可感染。本病发生后常继发球虫病和大肠杆菌病。

(2)临床症状 病鸡精神委靡,闭眼缩头,畏冷挤堆,伏地昏睡,走动时步态不稳,浑身有些颤抖。羽毛蓬乱,颈肩部羽毛略呈逆立,食欲减退,饮水增加。排白色水样稀便,个别鸡粪便带血。少数鸡掉头啄自己的肛门,这可能是法氏囊痛痒的缘故。发病后期脱水,眼窝凹陷,脚爪与皮肤干枯,最后因衰竭而死亡。

(3)预防措施 本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主要做好预防工作。法氏囊炎弱毒苗对本病虽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但由于母源抗体的影响及亚型的出现,其效果不理想。最好是在种鸡产蛋前注射一次油佐剂苗,使其雏鸡在20日龄内能抵抗病毒的感染。雏鸡分别于14日龄和32日龄用弱毒苗饮水免疫。

(4)治疗方法

①全群注射康复血清或高免卵黄抗体0.5~1毫升,效果显著。

②禽菌灵粉拌料,每千克体重0.6克/天,连用3~5天。

5.鸡痘

是由鸡痘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

(1)流行特点 各种年龄的鸡都有易感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一般秋季和冬初发生皮肤型鸡痘较多,在冬季则以白喉型鸡痘常见。环境条件恶劣、饲料中缺乏维生素等均可促使本病发生。

(2)临床症状 根据患病部位不同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即皮肤型、黏膜型和混合型。

①皮肤型 是最常见的病型,多发生于幼鸡,病初在冠、髯、口角、眼睑、腿等处出现红色隆起的圆斑,逐渐变为痘疹(见图6),初呈灰色,后为黄灰色。经1~2天后形成痂皮,然后周围出现瘢痕,有的不易愈合。眼睑发生痘疹时,由于皮肤增厚,使眼睛完全闭合。病情较轻时不引起全身症状,较严重时则出现精神不振、体温升高、食欲减退、成鸡产蛋减少等。

图6 病鸡冠、肉髯、喙角有痘疹

②黏膜型 多发生于青年鸡和成年鸡。症状主要在口腔、咽喉和气管等黏膜表面。病初出现鼻炎症状,从鼻孔流出黏性鼻液,2~3天后先在黏膜上生成白色的小结节,稍突起于黏膜表面,以后小结节增大形成一层黄白色干酪样的假膜,这层假膜很像人的“白喉”,故又称白喉型鸡痘。如用镊子撕去假膜,下面则露出溃疡灶。病鸡全身症状明显,精神委靡,采食与呼吸发生障碍,脱落的假膜落入气管可导致窒息死亡。

③混合型 有些病鸡在头部皮肤出现痘疹,同时在口腔出现白喉病变。

(3)预防措施 本病可用鸡痘疫苗接种预防。10日龄以上的雏鸡都可以刺种,免疫期幼雏2个月,较大的鸡5个月,刺种后3~4天,刺种部位应微现红肿,结痂,经2~3周脱落。

(4)治疗方法 对病鸡可采取对症疗法。皮肤型的可用消毒好的镊子把患部痂膜剥离,在伤口上涂一些碘酒或龙胆紫(紫药水)。黏膜型的可将口腔和咽部的假膜斑块用小刀小心剥离下来,涂抹碘甘油(碘化钾10克,碘片5克,甘油20毫升,混合搅拌,再加蒸馏水至100毫升)。剥下来的痂膜烂斑要收集起来烧掉。眼部内的肿块,用小刀将表皮切开,挤出脓液或豆渣样物质,使用2%硼酸或5%蛋白银溶液消毒。

除局部治疗外,每千克饲料加土霉素2克,连用5~7天,防止继发性感染。

6.鸡传染性支气管炎

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呼吸道疾病。

(1)流行特点 本病在自然条件下只有鸡感染,各种年龄、品种的鸡均可发病,以雏鸡最为严重,死亡率也高,成年鸡发病后产蛋率急剧下降,而且难以恢复。发病季节主要在秋末和早春。

本病主要传染源是病鸡和康复后的带毒鸡,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染,鸡群拥挤、过冷、通风不良等均可诱发本病。

(2)临床症状 病鸡无明显的前兆,常常表现为突然发病,出现呼吸道症状,并迅速波及全群。幼龄鸡表现为伸颈,张口喘息,咳嗽,有特殊的呼吸声响,尤以夜间听得更为清楚。随着病程的发展,全身症状加重,精神委靡,食欲废绝,羽毛松乱,翅膀下垂,昏睡,怕冷,常挤在一起。2周龄以内的病雏鸡,还常见鼻窦肿胀,流出黏液性鼻液,流泪,眼圈周围湿润,鸡体逐渐消瘦。

2月龄以上的成鸡发病时,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气管有啰音,成鸡产蛋量下降,蛋壳褪色,同时产软壳蛋、畸形蛋和沙壳蛋(见图7),外层蛋白稀薄如水,扩散面很大。

图7 病鸡产的软壳蛋、畸形蛋和沙壳蛋示意图

(3)预防措施 接种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弱毒疫苗可参考以下免疫程序:7~10日龄用H120与新城疫Ⅱ系疫苗混合滴鼻点眼,或用H120与新城疫Ⅳ系疫苗混合饮水;35日龄用H52饮水,这次免疫也可与新城疫Ⅱ系或Ⅳ系疫苗混用;135日龄前后用H52饮水。如此时注射新城疫Ⅰ系疫苗,可在同一天进行。

(4)治疗方法 本病无特效治疗方法,发病后应用一些广谱抗生素可防止细菌合并症或继发性感染。

①用等量的青霉素、链霉素混合,每只雏鸡每次滴2 000~5 000单位于口腔中,连用3~4天。

②用氨茶碱片内服,体重0.25~0.5千克者每次用0.05克,0.75~1千克者用0.1克;1.25~1.5千克者用0.15克,每天1次,连用2~3天,有较好疗效。

③用病毒灵1.5克、板蓝根冲剂30克,拌入1千克饲料内,任雏鸡自由采食。

7.禽霍乱

是由多杀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接触传染性、烈性传染病。

(1)流行特点各种家禽及野禽均可感染本病,鸡、鸭最易感,鹅的感受性较差。感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和呼吸道。健康鸡的呼吸道有时也带菌但不发病,当饲养不当、天气突变,特别是在高温、通风不良、过度拥挤、长途运输等情况下,鸡的抵抗力减弱就会引起内源感染。

(2)临床症状根据病程长短一般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最急性型病例常见于疫病流行初期,多发于体壮高产鸡,几乎看不到明显症状,突然不安,痉挛抽搐,倒地挣扎,双翅仆地,迅速死亡。有的鸡在前一天晚上还表现正常,而在次日早晨却已死在舍内,甚至有的鸡在产蛋时猝死。生产中常见的是急性型,是随着疫情的发展而出现的。病鸡精神委靡,羽毛松乱,两翅下垂,闭目缩颈呈昏睡状。口鼻常常流出许多黏性分泌物(见图8),冠、髯呈蓝紫色。呼吸困难,急促张口,常发出“咯咯”声。常发生剧烈腹泻,稀便,呈绿色或灰白色。食欲减退或废绝,饮欲增加。病程1~3天,最后发生衰竭、昏迷而死亡。慢性型多由急性病例转化,一般在流行后期出现。病鸡一侧或两侧肉髯肿大(见图9),关节肿大、化脓,跛行。有些病例出现呼吸道症状,鼻窦肿大,流黏液,喉部蓄积分泌物且有臭味,呼吸困难。病程可延至数周或数月,有的持续腹泻而死亡,有的虽然康复,但生长受阻,甚至长期不能产蛋,成为传播病原的带菌者。

图8 病鸡口腔中排出黏液性分泌物

图9 病鸡肉髯肿胀

(3)预防措施

①加强鸡群的饲养管理减少应激因素的影响,搞好清洁卫生和消毒,提高鸡的抗病能力。

②严防引进病鸡和康复后的带菌鸡引进的新鸡应隔离饲养,若需合群,需隔离饲养1周,同时服用土霉素3~5天。合群后,全群鸡再服用土霉素2~3天。

③疫苗接种在疫区可定期预防注射禽霍乱菌苗。常用的禽霍乱菌苗有弱毒活菌苗和灭活菌苗,如731禽霍乱弱毒菌苗、833禽霍乱弱毒菌苗、G190E40禽霍乱弱毒菌苗、禽霍乱乳剂灭活菌苗等。

④药物预防 若邻近发生禽霍乱,本鸡群受到威胁,可使用灭霍灵(每千克饲料加3~4克)或喹乙醇(每千克饲料加0.3克)等,每隔1周用药1~2天,直至疫情平息为止。

(4)治疗方法

①在饲料中加入0.5%~1%的磺胺二甲基嘧啶粉剂,连用3~4天,停药2天,再服用3~4天;也可以在每1 000毫升饮水中加1克药,溶解后连续饮用3~4天。

②在饲料中加入0.1%的土霉素,连服用7天。

③在饲料中加入0.1%的氯霉素,连用5天,接着改用喹乙醇,按0.04%浓度拌料,连用3天。使用喹乙醇时,要严格控制药量和疗程,拌料要均匀。

④对病情严重的鸡可肌肉注射青霉素或氯霉素。青霉素,每千克体重4~8万单位,早晚各一次;氯霉素,每千克体重20毫克。

8.鸡白痢

是由鸡白痢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病,其主要特征为患病雏鸡排白色糊状稀便。

(1)流行特点 本病主要发生于鸡,雏鸡的易感性明显高于成年鸡,急性白痢要发生于雏鸡3周龄以前,可造成大批死亡,病程有时可延续到3周龄以后,饲养管理条件差、雏鸡拥挤、环境卫生不好、温度过低、通风不良、饲料品质差,以及有其他疫病感染,都可成为诱发本病或增加死亡率的因素。

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鸡和带菌鸡,感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既可水平感染又可垂直感染。病鸡排出的粪便中含有大量的病菌,污染了饲料、垫料和饮水及用具之后,雏鸡接触到这些污染物即被感染。通过交配、断喙和性别鉴定等途径也能传播本病。

(2)临床症状 带菌种蛋孵出的雏鸡出壳后不久就可见虚弱昏睡,进而陆续死亡,一般在3~7日龄发病量逐渐增加,10日龄左右达死亡高峰,出壳后感染的雏鸡多在几天后出现症状,2~3周龄病雏和死雏达到高峰。病雏精神委靡,离群呆立,闭目打盹,缩颈低头,两翅下垂,身躯变短,后躯下坠,怕冷,靠近热源或挤堆,时而尖叫(见图10);多数病雏呼吸困难而急促,其后腹部快速地收缩即出现呼吸困难的表现。一部分病雏腹泻,排出白色糨糊状粪便,肛门周围的绒毛常被粪便污染并和粪便粘在一起,干结后封住肛门,病雏由于排粪困难和肛门周围炎症引起疼痛,所以排粪时常发出“叽、叽”的痛苦尖叫声。3周龄以后发病的一般很少死亡。但近年来青年鸡成批发病,死亡亦不少见,耐过鸡生长发育不良并长期带菌,成年后产的蛋也带菌,若留作种蛋可造成垂直传染。

图10 鸡白痢病雏

成年鸡感染后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只表现产蛋减少,孵化率降低,死胚数增加。

有时,成年鸡过去从未感染过白痢病菌而骤然严重感染,或者本来隐性感染而饲养条件严重变劣,也能引起急性败血性白痢病。病鸡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低头缩颈,半闭目呈睡眠状,羽毛松乱无光泽,迅速消瘦,鸡冠萎缩苍白,有时排暗青色、暗棕色稀便,产蛋明显减少或停止,少数病鸡死亡。

(3)预防措施

①种鸡群要定期进行白痢检疫,发现病鸡及时淘汰。

②种蛋、雏鸡要选自无白痢鸡群,种蛋孵化前要经消毒处理,孵化器也要经常进行消毒。

③育雏舍要经常保持干燥洁净、密度适宜,避免舍温过低,并力求保持稳定。

(4)药物预防

①在雏鸡饲料或饮水中加入0.03%~0.05%盐酸土霉素粉,以后改用其他药物。

②在雏鸡饲料中加入0.02%的氯霉素粉,连喂5天,停药2~3天,再用药3~5天。

(4)治疗方法

①用磺胺甲基嘧啶或磺胺二甲基嘧啶拌料,用量为0.2%~0.4%,连用3天,再减半量用1周。

②用硫酸新霉素混水,每升饮水中加硫酸新霉素50~75毫克,连用3~5天。

③用恩诺沙星混水,每升饮水中加恩诺沙星25~75毫克,连用3~5天。

9.鸡球虫病

(1)流行特点寄生于鸡肠道内的球虫有多种,其中以柔嫩艾美耳球虫和毒害艾美耳球虫致病性最强。球虫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鸡、火鸡、鸭、鹅等家禽都能发生球虫病,但各由不同的球虫引起,不相互传染。11日龄以内的雏鸡由于有母源免疫力的保护,很少发生球虫病。4~6周龄最易发急性球虫病,以后随着日龄增长,鸡对球虫的易感性有所降低,同时也从明显或不明显的感染中积累了免疫(感染免疫),发病率便逐渐下降,症状也较轻。成年鸡如果从未感染过球虫病,缺乏免疫力,也很容易发病。

发病季节主要在温暖多雨的春、夏季,秋季较少,冬季很少。肉用仔鸡由于舍内有温暖和比较潮湿的小气候,发病的季节性不如蛋鸡明显。本病的感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只要鸡吃到可致病的孢子卵囊即可感染球虫病。凡是被病鸡和带虫鸡粪便污染的地面、垫草、房舍、饲料、饮水和一切用具,人的手脚以及携带球虫卵囊的野鸟、甲虫、苍蝇、蚊子等均可成为鸡球虫病的传播者。

另外,鸡群过分拥挤,卫生条件差,阴热潮湿,饲料搭配不当,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K等,均可促使球虫病的发生。

(2)临床症状由于多种球虫寄生部位和毒力不同,对鸡肠道损害程度有一定差异,因而临床上出现不同的球虫病型。

①急性盲肠球虫病由柔嫩艾美耳球虫引起,雏鸡易感,是雏鸡和低龄青年鸡最常见的球虫病。鸡感染后第3天,盲肠粪便变为淡黄色水样,量减少(正常盲肠粪便为土黄色糊状,俗称溏鸡粪,多在早晨排出),第4天起盲肠排空无粪。第4天末至第6天盲肠大量出血,病鸡排出带有鲜血的粪便,明显贫血,精神呆滞,缩头闭眼打盹,很少采食,出现死亡高峰。第7天盲肠出血和便血减少,第8天基本停止,此后精神、食欲逐渐好转。剖检可见的病变主要在盲肠。第5~6天盲肠内充满血液,盲肠显著肿胀,浆膜面变成棕红色。第6~7天盲肠内除血液外还有血凝块及豆渣样坏死物质,同时盲肠硬化、变脆。第8~10天盲肠缩短,有时比直肠还短,内容物很少,整个盲肠呈樱红色。严重感染的病死鸡,直肠有灰白色环状坏死。

②急性小肠球虫病本病多见于青年鸡及初产成年鸡,由毒害艾美耳球虫引起。病鸡也是在感染后第4天出现症状:粪便带血色稍暗,并伴有多量黏液,第9~10天出血减少,并渐止。由于受损害的是小肠,对消化吸收机能影响很大,并易继发细菌和病毒性感染。一部分病鸡在出血后1~2天死亡;其余的体质衰弱,不能迅速恢复,出血停止后也有零星死亡;产蛋鸡在感染后5~6周才能恢复到正常产蛋水平;有继发感染的,在出现血便后3~4天(吃进卵囊后7~8天)死亡增多。死亡率高低主要取决于继发感染的轻重及防治措施。剖检可见的变化,主要是小肠缩短、变粗、臌气(吃进卵囊后第6天开始,第10天达高峰),同时整个小肠黏膜呈粉红色,有很多粟粒大的出血点和灰白色坏死灶,肠腔内滞留血液和豆渣样坏死物质。盲肠内也往往充满血液,但不是盲肠出血所致,而是小肠血液流进去的结果。将盲肠用水冲净可见其本质无大变化。其他脏器常因贫血而褪色,肝脏有时呈轻度萎缩。

急性小肠球虫病发病其死亡率比急性盲肠球虫病低一些,但病鸡康复缓慢,并常遗留一些失去生产价值的弱鸡,造成很大损失。

③混合感染柔嫩艾美耳球虫与毒害艾美耳球虫同时严重感染,病鸡死亡率可达100%,但这种情况比较少。常见的混合感染是包括柔嫩艾美耳球虫在内的几种球虫轻度感染,病鸡有数天时间粪便带血(呈瘦肉样),造成一定的死亡,然后渐趋康复,3~4周内生长比较缓慢。

(3)防治措施

①严格采取卫生、消毒措施对鸡球虫病要重视卫生预防,雏鸡最好在网上饲养,使其很少与粪便接触,地面平养的要天天打扫鸡粪,使大部分卵囊在成熟之前被扫除,并保持运动场地干燥,以抑制球虫卵的发育。球虫卵的抵抗力很强,常用的消毒剂杀灭卵囊的效果极弱。因此,鸡粪堆放要远离鸡舍,采用聚乙烯薄膜覆盖鸡粪,这样可利用堆肥发酵产生的热和氨气,杀死鸡粪中的卵囊。

②实施药物预防措施在生产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以下三种方案。

A.从10日龄之前开始,到8~10周龄,连续给予预防性药物,可选用盐霉素、莫能霉素、球虫净、克球粉等,防止这段低日龄时期发病死亡,然后停药,让鸡再经过两个月的中轻度自然感染,获得免疫力,进入产蛋期。这是目前一种比较好的,也是被广泛采用的方案。在实施中需要注意三个问题:第一是用药剂量不要过大,不要总想将球虫病“防绝”。有一些轻微的感染,出现轻微的便血现象,对生长发育没有多大影响,却可以获得免疫力,有利于停药后的安全。第二是停药不能太晚,一般不宜超过10周龄,必须使鸡在开产前有两个月的时间通过自然感染获得免疫力,避免开产后再受球虫病侵扰。第三是由于选用的药物及剂量不同,用药期间可能不产生免疫力,也可能产生一定的免疫力,但总的来说,骤然停药后有暴发球虫病的可能性。因此应逐渐停药,可减半剂量2周作过渡,同时要准备好效力较高的药物如鸡宝20、盐霉素等,以便必要时立即治疗。

中度感染也可以用复方敌菌净、土霉素等治疗,还可以用这些药物作短期预防,轻微便血则不必治疗。总之,既要维护鸡群不受大的损失,又要获得免疫力。

B.不长期使用专门预防球虫病的药物。雏鸡在3~4周龄之内,选用痢特灵、土霉素等药物预防白痢病,同时也预防了球虫病。此后不用药而注意观察鸡群,出现轻微球虫病症状不必用药,症状稍重时用上述药物治一下,必要时用这些药物作短期预防。由于这些药物不影响免疫力的产生,经过一段时期,鸡群从自然感染中积累了足够免疫力,球虫病即消失。这一方法如能掌握得好,也是可取的,但应准备一些高效治疗药物,万一暴发球虫病可进行抢治。

C.药物治疗。

球痢灵(硝苯酰胺):对多种球虫病有效。该药主要优点为不影响对球虫产生免疫力,并能迅速排出体外,无需停药期。预防用量,按0.0125%浓度混料;治疗用量,按0.025%浓度混料,连用3~5天。

氯本胍:对多种鸡球虫有效,对已产生抗药性的虫株也有效。该药毒性较小,雏鸡用6倍以上治疗量连续饲喂8周,生长正常。该药对鸡球虫免疫力形成无影响。该药缺点为连续饲喂可使鸡肉、鸡蛋产生异味,故应在鸡屠宰前5~7天停药。剂量为33毫克/千克混料给药,急性球虫病暴发时可用66毫克/千克,1~2周后改用33毫克/千克。

鸡宝20(德国产):含氯丙嘧吡啶与盐酸呋吗唑酮,突出优点是易溶于水,在消化道吸收速度快,对很少采食的病鸡尤为有利,本品适用于治疗急性盲肠、小肠球虫病,疗效迅速。其用法为:每50千克饮水加进本品30克,连用5~7天,然后改为每100千克饮水加进本品30克,连用1~2周。

盐霉素(优素精,为每千克赋形物质中含100克盐霉素钠的商品名):对各种球虫病均有效,长期连续使用对预防球虫病有良好效果,并可促进鸡的生长发育。但在发病时用于治疗,则效果有限。其用法为:从10日龄之前开始,每吨饲料加进本品60~100克(优素精为600~1 000克),连续用至8~10周龄,然后减半用量,再用2周。本品的缺点是不能使鸡产生对球虫的免疫力,因而要逐渐停药,停药后要通过中轻度感染去获得免疫力。

精彩推荐

查看更多 >

猜你喜欢

辈宠网-天津长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