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物医学

第五节 肝片吸虫病

2017-07-06辈宠网-天津长夏A+

肝片吸虫病也叫肝蛭病,是由肝片吸虫寄生于牛、羊等反刍动物或人的肝脏胆管中引起的急性或慢性肝炎、胆管炎,并伴有营养障碍和全身性中毒现象。危害相当严重,尤其对幼畜和绵羊,可引起大批死亡。在其慢性病程中,使动物瘦弱,发育障碍,耕牛耕作能力下降,乳牛产奶量减少,毛、肉产量减少和质量下降,病肝成为废弃物,给畜牧业经济带来巨大损失。我国把其定为三类动物疫病。

肝片形吸虫呈世界性分布,是我国分布最广泛、危害最严重的寄生虫之一,遍及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但多呈地区性流行。

【病原学】 肝片形吸虫 (Fasciola hipatica) 属于复殖目 (Digenea) 片形科 (Fascioli-dae),片形属 (Fasciola)。肝片形吸虫背腹扁平,外观呈柳叶状,活时为棕红色,固定后变为灰白色。大小为21~41 mm×9~14 mm,体表被有小的皮棘,棘尖锐利。虫体前端有一呈三角形的锥状突,在其底部有1对“肩”,肩部以后逐渐变窄。口吸盘呈圆形,直径约1.0 mm,位于锥状突的前端。腹吸盘较口吸盘稍大,位于其稍后方。生殖孔位于口、腹吸盘之间。消化系统由口吸盘底部的口孔开始,下接咽和食道及两条具有盲端的肠管。肠管有许多外侧枝,内侧枝少而短。雄性生殖器官包括两个多分枝的睾丸,前后排列于虫体的中后部,每个睾丸各有一根输出管,两条输出管上行汇合成一条输精管,进入雄茎囊,囊内有贮精囊和射精管,其末端为雄茎,通过生殖孔伸出体外,在贮精囊和雄茎之间有前列腺。雌性生殖器官有一个鹿角状的卵巢,位于腹吸盘后的右侧。输卵管与卵膜相通,卵膜位于睾丸前的体中央,卵膜周围有梅氏腺。曲折重叠的子宫位于卵膜和腹吸盘之间,内充满虫卵,一端与卵膜相通,另一端通向生殖孔。卵黄腺由许多褐色颗粒组成,分布于体两侧,与肠管重叠。左右两侧的卵黄腺通过卵黄腺管横向中央,汇合成一个卵黄囊与卵膜相通。无受精囊。体后端中央处有纵行的排泄管。

虫卵较大,133~157μm×74~91μm。呈长卵圆形,黄色或黄褐色,前端较窄,后端较钝,常有小的粗隆。卵盖不明显,薄而光滑,半透明,分两层。卵内充满卵黄细胞和一个胚细胞。

近年来发现,肝片形吸虫的染色体核型有三型: 二倍体型、三倍体型和二三倍体混合型。我国只发现有二倍体和三倍体两型。染色体数目n=10,二倍体的是2n=20,三倍体的是3n=30,前者为有性生殖型,后者为孤雌生殖型。

肝片形吸虫的发育需要中间宿主,主要中间宿主为小土窝螺 (Galba pervia),还有斯氏萝卜螺 (Radix suinboei)。在我国,肝片形吸虫的主要中间宿主是分布极其广泛的小土窝螺。

成虫寄生于动物肝脏胆管内,产出虫卵随胆汁入肠腔,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在适宜的温度 (25~26℃)、氧气和水分及光线条件下,经11~12天孵出毛蚴。毛蚴游动于水中,遇到适宜的中间宿主如淡水螺,即钻入其体内。毛蚴在外界环境中,通常只能生存6~36 h,如遇不到适宜的中间宿主则渐渐死亡。毛蚴在螺体内,经无性繁殖发育为胞蚴、雷蚴和尾蚴几个发育阶段。其发育期的长短与外界温度、湿度与营养条件有关,如温度适宜,在22~28℃时需经35~38天,从螺体逸出尾蚴,但条件不适宜,则发育为两代雷蚴,在螺体发育的时间更长。

侵入螺体内的一个毛蚴,经无性繁殖,最后可产生百个到数百个尾蚴。尾蚴游动于水中,经3~5 min便脱掉尾部,以其成囊细胞分泌的分泌物将体部覆盖,黏附于水生植物的茎叶上或浮游于水中而成囊蚴。牛、羊吞食含囊蚴的水或草而遭感染。囊蚴于动物的十二指肠脱囊而出,童虫穿过肠壁进入腹腔,后经肝包膜钻入肝脏。在肝实质中的童虫,经移行后到达胆管,发育为成虫。也有人认为童虫也可经肠系膜静脉或经总胆管而进入肝脏。潜伏期需2~3个月。成虫以红细胞为养料,在动物体内可存活3~5年。

毛蚴: 形似舌状,前端较宽,向后渐变窄,前端有一吻突,体表有左右对称的表皮细胞5对,由此长出纤毛,借纤毛之摆动,于水中迅速游动。体前部有许多屈光性的小颗粒。袋状的原肠与吻突相通,原肠两侧各有1个穿刺腺,通向吻突。1对黑褐色的眼点,呈 “X”状,位矛体前部的中央处。焰细胞1对,位于体前2/5的中央处,与曲折的排泄管相通,排泄孔开口于第4、5对表皮细胞之间。体后部的中央有大小不等的胚球,灰白色,半透明。

胞蚴: 毛蚴感染螺体后,脱掉纤毛,3~5天发育成胞蚴,呈圆形或椭圆形,体内含有大小不等的胚球,灰白色,半透明,有6个细胞。

雷蚴: 感染螺后10~30天内可见有雷蚴,一个胞蚴体内含有5~15个雷蚴。雷蚴长1~2 mm,具有口、咽和盲肠。肠内含有褐色或淡黄色的食物颗粒。咽的后方有一领状物突出于体表,后端1/3处有1对左右对称的足突。在咽的附近有产孔。外界条件不适宜时,则发育为子雷蚴 (daughter redia)。体内含有胚球和不倒翁状的尾蚴雏形。感染后30天于螺肝中的雷蚴体内已有成熟的尾蚴。

尾蚴: 自雷蚴的产孔逸出,形似蝌蚪,灰白色,半透明,由体部和尾部组成。体部前端有口吸盘,口下为咽和食道,再接两条盲肠,肠管两侧有许多屈光性的小颗粒,体两侧有暗褐色的成囊细胞。体长0.268 mm×0.261 mm,近似圆形。尾部平均长为0.802 mm。尾部做左右旋转摆动,游动极其活泼,由成囊细胞分泌黏液将虫体包被起来,尾部脱落,形成囊蚴。

囊蚴: 对终末宿主具有感染性。新鲜时为白色,后来变为灰褐色,近似圆形,直径为0.25 mm,不透明,去囊直径为0.19 mm,囊蚴外有三层膜,最外层厚,中层为胶质,透明,内层为暗黑色,纤维质。蚴体有口、腹吸盘、咽、食道及两条盲肠,并有屈光性小颗粒。

【流行病学】 肝片形吸虫主要分布于热带或亚热带地区,在我国多见于南方诸省、自治区,如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及云南等。

1.易感动物 肝片形吸虫的宿主范围较广,主要寄生于黄牛、水牛、牦牛、绵羊、山羊、鹿、骆驼等反刍动物,猪、马、驴、兔及一些野生动物亦可感染,但较少见,人也有感染的报道。实验动物以大鼠最易感染。

2.传染源 病畜及带虫畜是主要的传染源。小土窝螺和斯氏萝卜螺是肝片吸虫的主要中间宿主。

3.传播途径 本病主要经消化道感染。动物长时间地停留在狭小而潮湿的牧地上放牧时,采食带囊蚴的牧草而遭受感染。舍饲的动物也可因采食从低洼、潮湿牧地割来的带有囊蚴的牧草而受感染。

4.流行形式及因素 本病在多雨年份,特别在久旱逢雨的温暖季节可促使其暴发和流行。动物的感染,在我国北方地区多发生在气候温暖、雨量较多的夏、秋季节,而在南方地区,由于雨水充沛、温暖季节较长,因而感染季节也较长,不仅在夏、秋季节,而且在冬季也可感染。温度、水和淡水螺是片形吸虫病流行的重要因素。虫卵的发育,毛蚴和尾蚴的游动以及淡水螺的存活与繁殖都与温度和水有直接的关系。因此,肝片形吸虫病的发生和流行及其季节动态是与各地区的具体地理气候条件有密切关系的。试验证明,虫卵在12℃时停止发育,13℃时即可发育,但需经59天才能孵出毛蚴; 25~30℃时虫卵发育最适宜,经8~12天即可孵出毛蚴。虫卵对高温和干燥较敏感,40~50℃时几分钟内死亡,在完全干燥的环境中迅速死亡。然而,虫卵在潮湿无光照的粪堆中可存活8个月以上。虫卵对低温的抵抗力较强,在冰箱中(2~4℃) 放置水里17个月仍有60%以上的孵化率,但结冰后很快死亡,虫卵在结冰的冬季是不能越冬的。

含毛蚴的虫卵在新鲜水和光线的刺激下可大量孵出毛蚴。尾蚴在27~29℃的温度下和在新鲜水的刺激下从螺体内可大量逸出。33℃时则停止逸出。囊蚴对外界因素的抵抗力较强,尤其在潮湿的环境中可存活数月而不死,如在湿草上贮藏8个月的囊蚴仍可感染豚鼠。囊蚴在水中,在22~31℃的室温下,放置80天仍具有感染力。囊蚴对干燥和阳光直射最敏感,如在干燥的环境中,在室温25~32℃下放置72 h,或在空气中、阳光直射之下,2~3 h即失去感染力。囊蚴对低温有一定的抵抗力,如在冰箱中放置80天或在0℃、-1℃时放置24 h仍有活力,但结冰后则失去活力。

小土窝螺在池塘、缓流小溪的岸边、低洼牧地的小水湾、沼泽草地、房舍和畜舍附近的污水沟边常群栖成堆。春末、夏、秋季节,气候温暖,雨水充沛时极为活跃,大量繁殖,数目剧增。以水绵、绿藻、腐败草叶及根为养料。幼螺耐低温、干涸和饥饿,经常藏匿在潮湿的淤泥中或植物的茎叶上可存活一年以上,并可越冬。螺体内肝片形吸虫的各幼虫期也可随螺的越冬而越冬。

虽然在患肝片形吸虫病的绵羊血清中极易检出循环抗体,但在自然条件下,绵羊对肝片形吸虫的再感染并不表现出明显的免疫反应,如当绵羊肝片形吸虫病暴发时,通常也包括那些过去曾感染过肝片形吸虫的成年羊; 与此相反,在犊牛虽也发生,但却能逐渐产生获得性免疫力,使初次感染的虫体寿命缩短,对再感染者使其移行速度减慢,最终可减少寄生的数目。因此,在流行区里,成年牛因有获得性免疫力,症状并不明显,而绵羊包括成年羊却大批死亡。

【临诊症状】 轻度感染往往不表现症状。感染数量多时 (牛约250条成虫,羊约50条成虫) 则表现症状,但幼畜即使轻度感染也可能表现症状。

羊: 绵羊最敏感,最常发生,病死率也高。根据病程一般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类型。

急性型 (童虫移行期): 在短时间内吞食大量 (2 000个以上) 囊蚴后2~6周时发病。多发于夏末、秋季及初冬季节,病势猛,使患畜突然倒毙。病初表现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衰弱易疲劳,离群落后,迅速发生贫血,叩诊肝区半浊音界扩大,压痛敏感,腹水,严重者在几天内死亡。

慢性型 (成虫胆管寄生期): 吞食中等量 (200~500个) 囊蚴后4~5个月时发病,多见于冬末初春季节,此类型较多见,其特点是逐渐消瘦、贫血和低白蛋白血症,导致患畜高度消瘦,黏膜苍白,被毛粗乱,易脱落,眼睑、颌下及胸下水肿和腹水。母羊乳汁稀薄、妊娠羊往往流产,终因恶病质而死亡。有的可拖延至次年天气转暖,饲料改善后逐步恢复。

牛: 多呈慢性经过,犊牛症状明显,成年牛一般不明显。如果感染严重,营养状况欠佳,也可能引起死亡。患畜逐渐消瘦,被毛粗乱,易脱落,食欲减退时,反刍异常,继而出现周期性瘤胃膨胀或前胃弛缓,下痢,贫血,水肿,母牛不孕或流产。乳牛产奶量减少和质量下降,如不及时治疗,终因恶病质而死亡。

【病理变化】 肝片形吸虫的病理变化常依其发育阶段而有不同的表现,并且和感染的数量有关。当一次感染大量囊蚴时,童虫在向肝实质内移行过程中,可机械地损伤和破坏肠壁、肝包膜和肝实质及微血管,引起炎症和出血,此时肝脏肿大,肝包膜上有纤维素沉积,出血,肝实质内有暗红色虫道,虫道内有凝血块和幼小的虫体,导致急性肝炎和内出血,腹腔中有带血色的液体和腹膜炎变化,是本病急性死亡的原因。

虫体进入胆管后,由于虫体长期的机械性刺激和代谢产物的毒性物质作用,引起慢性胆管炎、慢性肝炎和贫血现象。早期肝脏肿大,以后萎缩硬化,小叶间结缔组织增生。寄生多时,引起胆管扩张,增厚,变粗甚至堵塞; 胆汁停滞而引起黄疸。胆管如绳索样凸出于肝脏表面,胆管内壁有盐类 (磷酸钙和磷酸镁)沉积,使内膜粗糙,胆囊肿大,多见于牛。在牛肺组织内可找到由虫体所致的结节,内含暗褐色半液状物质或1~2条虫体。虫体的代谢产物可扰乱中枢神经系统,使其体温升高,贫血,出现全身性中毒现象。侵害血管时,使管壁通透性增高,易于渗出,从而发生稀血症和水肿。肝片形吸虫以食血为主,可造成慢性病例的营养障碍、贫血和消瘦。

此外,童虫移行时从肠道带进微生物如诺维氏梭菌 (Clostridium novyi),引起传染性坏死性肝炎,使病势加剧。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诊症状、粪便检查和死后剖检等进行综合判定。

病料样品采集: 新鲜粪便和血液。

粪便检查可用反复水洗沉淀法或尼龙绢袋集卵法检查虫卵,只见少数虫卵而无症状出现,只能视为“带虫现象”。急性病例时,在粪便中找不到虫卵,此时可用皮内变态反应、间接血凝试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免疫学方法进行诊断。也可用血浆酶含量检测法诊断。急性病例,由于童虫损伤肝实质细胞,使谷氨酸脱氢酶(GDH) 升高; 慢性病例,成虫损伤胆管上皮细胞,使γ-谷氨酰转肽酶(γ-GT) 升高,持续时间长达9个月。死后剖检,急性病例可在腹腔和肝实质中发现童虫及幼小虫体; 慢性病例则可在胆管内检获成虫。

【防控措施】

1.预防 应根据流行病学特点,采取综合防控措施。

(1) 定期驱虫 驱虫的时间和次数可根据流行区的具体情况而定。在我国北方地区,每年应进行两次驱虫: 一次在冬季,另一次在春季。南方因常年放牧,每年可进行3次驱虫。急性病例可随时驱虫。在同一牧地放牧的动物最好同时都驱虫,尽量减少感染源。

家畜粪便,特别是驱虫后的粪便应堆积发酵产热而杀灭虫卵。

(2) 消灭中间宿主 灭螺是预防肝片形吸虫病的重要措施。可结合农田水利建设,草场改良,填平无用的低洼水潭等措施,以改变螺的孳生条件。此外,还可用化学药物灭螺,如施用1:50 000的硫酸铜,2.5mg/L的血防67及20%的氨水均可达到灭螺的效果。如牧地面积不大,也可饲养家鸭,消灭中间宿主。

(3) 加强饲养卫生管理 选择在高燥处放牧; 动物的饮水最好用自来水、井水或流动的河水,并保持水源清洁,以防感染。从流行区运来的牧草须经处理后,再饲喂舍饲的动物。

2.治疗 治疗肝片形吸虫病的药物较多,各地可根据药源和具体情况加以选用。

(1) 硝氯酚 (Niclofolan Bilebon Bayer 9015),粉剂: 每千克体重牛为3~4 mg,绵羊为4~5 mg,一次口服。针剂: 每千克体重牛为0.5~1.0mg,绵羊为0.75~1.0mg,深部肌肉注射,适用于慢性病例,对童虫无效。

(2) 丙硫咪唑 (Albendazole): 每千克体重牛为20~30 mg,一次口服,或10 mg经第三胃投予; 绵羊为10~15 mg,一次口服,疗效甚好。本药不仅对成虫有效,而且对童虫也有一定的疗效。

(3) 三氯苯唑 (Triclabendazole肝蛭净): 每千克体重黄牛为10~15 mg,水牛为10~12 mg; 绵羊及山羊为8~12 mg,均一次口服,对成虫和童虫均有杀灭作用。

(4) 双乙酰胺苯氧醚(Diampanethide,Coriban): 每千克体重绵羊为20~50 mg,一次口服,对幼龄童虫有很好的驱杀作用,对成虫疗效欠佳,本药只适用于绵羊,不能应用于牛。

精彩推荐

查看更多 >

猜你喜欢

辈宠网-天津长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