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物医学

任务19 鸭瘟

2017-07-11辈宠网A+

鸭瘟又称鸭病毒性肠炎,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鸭、鹅和其他雁形目禽类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本病流行范围广、传播迅速,发病率和死亡率可高达90%以上。

本病于1923年在荷兰首先发现,1940年正式命名为鸭瘟,现已遍布世界绝大多数养鸭、鹅地区及野生水禽的主要迁栖地。在我国,1957年首次发现于广东,现已广泛流行于我国华南、华中、华东养鸭业较发达地区,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OIE将其列为B类法定报告疾病名录,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

一、病 原

鸭瘟病毒属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属。病毒粒子呈球形,有囊膜。为双股DNA病毒。鸭瘟病毒无血凝活性。只有一个血清型,但各毒株之间的毒力明显不同。鸭瘟病毒广泛分布于病鸭的分泌物、排泄物、内脏器官、血液、骨髓中,其中以肝、脾、脑含病毒量最高。

本病毒对低温的抵抗力较强,对热、乙醚和氯仿敏感。对常用消毒剂敏感,0.1%升汞10~20 min,75%乙醇5~30 min,0.5%漂白粉、5%生石灰30 min均可致弱或杀死病毒。

二、流行病学

(一)易感动物

自然情况下,只有雁形目的鸭科成员(鸭、鹅、天鹅)对本病敏感。其中以番鸭、泥鸭(本地麻鸭与番鸭的杂交种)、麻鸭和绍鸭(小种鸭、蛋鸭)最易感,绵鸭(大种鸭、苏鸭或娄门鸭)和北京鸭次之。自然感染多见于成年鸭,尤其是产蛋母鸭的发病和死亡最为严重,1月龄以内的雏鸭很少发病。

(二)传染源

本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病鸭和隐性带毒鸭。

(三)传播途径

本病最主要的感染途径是消化道,也可通过呼吸道、眼结膜和交配而感染。在病毒血症期间,吸血节肢动物是潜在的传播媒介。

(四)流行特点

本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生,但各地因环境条件(如繁殖季节、饲养量及收购转运等)不同,情况略有差异,如华南地区以夏秋两季较多,而华东地区则以春夏之际和秋季流行最为严重。

三、临床症状

自然感染潜伏期为3~5 d,人工感染为1~4 d。病初体温急剧升至43 ℃以上,呈稽留热。体温升高并稽留至中后期是本病非常明确的发病特征之一。病鸭精神沉郁,离群独处,不愿下水,驱赶入水后也很快挣扎回岸;头颈蜷缩,羽毛松乱,翅膀下垂;饮欲增加,食欲减退或废绝;两腿麻痹无力,行动迟缓或伏坐地上不能走动,强行驱赶时常以双翅扑地行走,走几步即倒地;腹泻,排出绿色或灰白色稀粪,有腥臭味,泄殖腔周围的羽毛被沾污或结块;肛门肿胀,严重者外翻,翻开肛门可见泄殖腔黏膜充血、出血及水肿,黏膜上有绿色假膜,剥离后可留下溃疡;部分病鸭头部肿大或下颌水肿,触之有波动感,所以本病又俗称“大头瘟”或“肿头瘟”;眼有分泌物,初为浆液性,使眼睑周围羽毛湿润,后变为脓性,常造成眼睑粘连;眼结膜充血、水肿,甚至形成小溃疡,部分外翻;鼻中流出稀薄(初期)或黏稠(后期)的分泌物,呼吸困难,并发生鼻塞音,叫声嘶哑,部分病鸭有咳嗽;倒提病鸭时从口腔流出污褐色液体;病的后期,体温降至常温以下,精神衰竭,不久死亡。

本病一般呈急性经过,病程为2~5 d。有的病例甚至可在泄殖腔发现外形完整而未来得及产出的鸭蛋。少数病例呈亚急性过程,拖延数天,也有部分(不到1%)转为慢性经过,病程达2周以上。呈慢性经过的病鸭表现消瘦,生长发育不良,产蛋减少,有的可见角膜混浊,甚至出现一侧性溃疡,并因采食困难而引起死亡。

鹅感染鸭瘟的临床症状一般与病鸭相似,病程约为2~3 d,病死率可达90%以上。

四、病理变化

病鸭皮下结缔组织常出现炎性水肿,切开时流出淡黄色的透明液体,尤以头、颈、颌下、翅膀等处皮下组织及胸腔、腹腔的浆膜等处较为显著。全身肌肉松弛,常显深红色或紫红色。口腔黏膜表面常覆盖淡黄色的假膜,刮落后即露出鲜红色、外形不规则的浅溃疡面。腺胃黏膜上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点,与食道膨大部的交界处,形成一条灰黄色坏死带或出血带。肌胃角质层下充血或出血。整个肠道发生急性卡他性炎症,以十二指肠、盲肠和直肠最为严重。肝表面和切面上可见到自针尖头至米粒大的不规则的灰白色坏死灶。产蛋母鸭的卵巢、卵泡发生充血和出血,变形和变色。有一部分卵泡破裂,卵黄散布于腹腔中而引起腹膜炎。

鹅感染鸭瘟病毒后的病变与鸭相似,即血管破损,组织出血,消化道黏膜有出血性损害,淋巴样器官出现特异性病变以及实质器官出现退行性变化。

五、诊 断

(一)临诊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肿头、流泪、两腿麻痹、排绿色稀粪的典型症状,以及肝脏坏死灶、出血点和消化道黏膜的出血坏死等特征病变,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还必须进行实验室检查。

(二)实验室诊断

1.病毒分离鉴定

采集病死鸭的肝脏、脾脏等组织,无菌处理后分别接种于9~14日龄非免疫鸭胚的绒毛尿囊膜,以及9~11日龄SPF鸡胚的尿囊腔。如病料含有鸭瘟病毒,则鸭胚多在接种后4~6 d死亡,胚胎有典型病变,而鸡胚正常。也可将可疑病料接种鸭胚成纤维细胞,于39.5~41.5 ℃培养,根据致细胞病变效应(CPE)或空斑的产生作出初步诊断。对培养物可用已知抗鸭瘟血清作中和试验,即可确诊。

2.血清学试验

常用中和试验、琼脂凝胶沉淀试验、ELISA和Dot-ELISA等。

3.分子生物学方法

国内外一些实验室先后建立了针对鸭瘟病毒基因组核酸中保守区段的PCR检测方法。实验室结果表明,该方法灵敏、快速、简单,特异性好,目前正在制订相关的诊断规程,以便推广应用。

(三)鉴别诊断

应注意鸭瘟与鸭出败、禽流感、雏鸭病毒性肝炎、小鹅瘟的鉴别。

六、防 治

(一)预防措施

首先应避免从疫区引进鸭苗和种蛋鸭,如必须引进,一定要经过严格检疫,并避免接触可能被污染的物品或运载工具。新引进的鸭苗也要隔离饲养2周以上,证明健康后才能合群饲养。另外,搞好饲养管理,加强对禽场栏舍、运动场和工具的清洁消毒,还有禁止在鸭瘟流行区域和野水禽出没区域放牧也很重要。在受威胁地区,所有鸭、鹅均应接种鸭瘟弱毒疫苗。肉鸭一般在20日龄左右免疫1次即可。种鸭和蛋鸭除首免外,还应在开产前(23~24周龄)加强免疫1次。必要时可在停产期补免,一般一周后可产生坚强的抵抗力。普通鸭瘟疫苗也能有效预防鹅发生鸭瘟,但接种剂量宜增大5~10倍。鉴于鸭瘟病毒存在变异情况,所以有专家建议筛选鹅体分离毒株来制备鹅用鸭瘟疫苗。

(二)扑灭措施

发生鸭瘟时应立即采取隔离和消毒措施,扑杀病鸭,并将死鸭予以焚烧或深埋。同时对发病禽群紧急预防接种弱毒疫苗,必要时剂量加倍,注射疫苗时,要做到一个针头注射一只鸭,用过的针头须经煮沸消毒后方可继续使用。发病鸭群必须停止放牧,以防疫情扩大,并禁止上市出售。

对鸭瘟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高免疫血清虽然可以引起人工被动免疫,但无实际应用价值。实践证明,搞好预防工作,才是有效控制本病的最佳选择。

自测训练

1.简述鸭瘟的综合诊断和防治要点。

2.临床上如何鉴别鸭瘟、鸭出败、禽流感、雏鸭病毒性肝炎、小鹅瘟?

精彩推荐

查看更多 >

猜你喜欢

辈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