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物医学

干草的调制

2017-04-19辈宠网-天津长夏A+

天然或人工种植的牧草或饲料作物进行适时收割,经过自然或人工干燥,使之失水达到稳定保存的状态,所得的产品称为干草。优质的干草保持青绿的颜色,含水在18%以下,含有丰富的畜禽生长所必需的各种营养素。优质干草含有家畜所必需的营养物质,是磷、钙、维生素的重要来源。干草中含粗蛋白质10%~17%,可消化糖类40%~60%。优质干草所含的蛋白质高于禾谷类籽实饲料。此外,还含有畜禽生产和繁殖所必需的各种氨基酸,在玉米等籽实饲料中加入富含各种氨基酸的干草或干草粉,可以提高籽实饲料中蛋白质的利用率。

在牧草生长旺季,饲草常常过剩,但在冬、春季饲草较为缺乏,特别是气温较低的年份,调制的干草就显得更为重要,一方面可以缓解牧草生长季节不平衡而造成的供应不稳定,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牧草的饲用价值,便于运输和保存。

调制干草是鲜牧草加工的一个重要手段,采用不同的工艺手段得到的牧草其营养价值含量差别较大。有报道称,地面晒制的干草其可消化蛋白质损失在20%~50%,架上晒制的损失在15%~20%,机械烘干的损失只有5%。因此,在生产中根据现有的条件要尽量采用科学的工艺过程,以减少营养物质的损失。

1.收割时期的确定 牧草收割是收获干草的一项重要生产环节,其作业质量不仅直接关系到当年收获干草的数量和品质,而且也间接影响到以后草地生产力水平的维持与提高。适时收割的牧草,由于干物质产量和可消化蛋白质含量高,饲喂家畜的后续产品产量也较高。目前,我国多数地区牧草,尤其是第二茬、第三茬牧草,由于受气候条件(如夏季多雨)影响、劳动力安排不当往往不能适时刈割,导致牧草营养物质损失严重,干草品质差,经济价值低。

(1)刈割期确定的原则。牧草在生长过程中,各个时期营养物质含量是不同的。牧草的幼嫩时期,生长旺盛,体内水分含量较多,而叶量丰富,粗蛋白质、胡萝卜素等含量多。相反,随着牧草的生长和生物量的增加,上述营养物质的含量明显减少,而粗纤维的含量则逐渐增加,牧草品质显著下降。确定牧草适宜刈割期应注意如下原则。

1)以单位面积内营养物质产量的最高时期或以单位面积内可消化总养分(TDN)的最高时期为标准。

2)有利于牧草的再生,有利于多年生或越年生(二年生)牧草的安全越冬和返青,并对翌年的产量和寿命无影响。

3)根据不同的利用目的来确定刈割期。如生产蛋白质、维生素含量高的苜蓿干草粉,应在孕蕾期进行刈割。虽然产量稍低一些,但可以从优质草粉的经济效益和商品价值方面予以补偿。若在开花期刈割,虽草粉产量较高,但草粉质量明显下降。

(2)不同类型牧草的收割期。

1)禾本科牧草适宜的刈割期。禾本科牧草在拔节至抽穗以前,叶多茎少,纤维素含量较低,质地柔软,蛋白质含量较高,但到后期茎叶比显著增大,蛋白质含量减少,纤维素含量增加,消化率降低。对多年生禾本科牧草而言,总的趋势是粗蛋白质、粗灰分的含量在抽穗前期较高,开花期开始下降,成熟期最低;而粗纤维的含量,从抽穗期至成熟期逐渐增加。从产草量上看,一般产量高峰出现在抽穗期至开花期,也就是说禾本科牧草在开花期内产量最高,而在孕穗抽穗期饲料价值最高。根据多年生禾本科牧草的营养动态,同时兼顾产量、再生性及翌年的生产力等因素,大多数多年生禾本科牧草在用于调制干草或青贮时,应在抽穗期至开花期刈割。秋季在停止生产前30天刈割。一年生禾本科牧草则依当年的营养和产量来决定,一般多在抽穗期刈割。

2)豆科牧草适宜的刈割期。豆科牧草富含蛋白质及维生素和矿物质,与禾本科牧草一样,豆科牧草也随着生物期的延长,粗蛋白质、胡萝卜素和必需氨基酸含量逐渐减少,粗纤维素显著增加。豆科牧草不同生育期的营养成分变化比禾本科更为明显。例如,开花期与孕蕾期刈割相比,粗蛋白质减少1/3~1/2,胡萝卜素减少1/2~5/6。豆科牧草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含必需氨基酸从孕蕾始期至盛花期几乎无变化,而后逐渐降低,衰老后,赖氨酸、蛋氨酸、精氨酸和色氨酸等减少1/3~1/2。豆科牧草叶片中的蛋白质含量较茎多,占整个植株蛋白质含量的60%~80%。因此,叶片的含量直接影响到豆科牧草的营养价值。豆科牧草的茎叶比随生育期而变化,在现蕾期叶片重量要比茎秆重量大,而至终花期则相反。因此,收获越晚,叶片损失越多,品质就越差,因而避免叶量损失也就成了晒制干草过程中需注意的头等问题。豆科牧草进入成熟期后,茎变得坚硬,木质化程度高,而且胶质含量高,不易干燥,但叶片薄而干得快,造成严重落叶现象。豆科牧草叶片的营养物质,尤其是蛋白质含量比其茎秆高1~2.5倍。因此,豆科牧草不应过晚刈割。

早春收割幼嫩的豆科牧草对其生长是有害的,会大幅度降低当年的产草量,并降低翌年的返青率。这是由于根中糖类含量低,同时根冠和根部在越冬过程中受损伤且不能得到很好的恢复所造成的。另外,北方地区豆科牧草最后一次的收割需在早霜来临前1个月进行,以保证越冬前其根部能积累足够的养分,保证安全越冬和翌年返青。综上所述,从豆科牧草产量、营养价值和有利于再生等情况综合考虑,豆科牧草的最适收割期应为现蕾盛期至始花期。

多年生豆科牧草,如苜蓿、沙打旺、草木樨等以现蕾期至初花期为最适刈割期,此时的总产量达到最高,对下茬生长无大影响。但个别牧草刈割期由于品种、气候及生产目的不同略有差异。如以收获维生素为主的牧草可适当早收。

3)其他科牧草也应根据该种牧草的营养状况、产量因素及对下一茬的影响来决定刈割时期,如菊科的串叶松香草、菊芋等以初花期为宜,而藜科的优地肤、驼绒藜以花期至结实期为宜。

2.牧草干燥的原则 在干草调制过程中,根据牧草的养分和消化率的变化规律,在牧草干燥这一生产环节必须掌握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1)在干草调制过程中尽可能缩短牧草干燥时间,加快牧草干燥速度,以减少由于生理生化作用和氧化作用造成的损失,减少由雨淋、露水浸湿造成的干草腐烂。

(2)无论采用哪种干草调制方法,在干燥末期植物各部位的含水量应当力求均匀。

(3)牧草在干燥过程中应尽可能避免雨露打湿,并且不要在日光下长时间暴晒。新割的牧草受雨淋或露水浸湿时,干草的品质下降较少,如果晒干的草受雨淋、露水浸湿时,干草品质下降较大。受潮的干草应尽快重新干燥,受潮时间越长,营养物质的损失就越多。

(4)搂草、集草等生产环节应当在植物细嫩部位还未折断或折断不多时进行。

(5)牧草干燥不能只在草趟上或草垄上进行,而应先在草趟上使牧草凋萎,然后在草垄上,有时在草堆上完全干燥。但在干旱地区可不经过在草趟上干燥这一过程,刈割后可直接将牧草搂成草垄干燥。

3.牧草干燥的方法 牧草干燥方法有自然干燥法和人工干燥法。

(1)自然干燥法。

1)地面干燥法。地面干燥法是目前生产中采用最广泛、最简单的方法。干草的营养物质变化及其损失在这种方法中最易发生。干草调制过程中的主要任务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干燥状态,采用地面干燥法干燥牧草的具体过程和时间随地区气候条件的不同也不完全一致。

牧草在刈割以后,先在草趟就地干燥6~7小时,应尽量摊晒均匀,并及时进行翻晒通风1~2次或多次,使牧草充分暴露在干燥的空气中,一般早晨割倒的牧草在11时左右翻晒最佳,如果再次翻晒以13~14时效果好,其后的翻晒效果不佳。含水40%~50%(茎开始凋萎,叶子还柔软,不易脱落)时用搂草机搂成松散的草垄,使牧草在草垄上继续干燥4~5小时(叶子开始脱落以前),然后用集草器集成草堆,再经过1~2天干燥就可调制成干草。这种方法干燥速度快,可减少因植物细胞呼吸造成的养分损失。同时,后期接触阳光暴晒面积小,能更好地保存青草中的胡萝卜素,在堆内干燥,可适当发酵,形成一些酯类物质,使干草具有特殊的香味。

2)草架干燥法。在多雨地区用地面干燥法调制干草不易成功,可以在专门制造的干草架上进行干草调制。这种方法有利于通风,所以干燥速度相应加快,调制出的干草营养价值损失较小。草架可以随时搭建在田间,简单易行,适于农村单户或小规模牧草调制。据报道,田间地面晒制干草可消化粗蛋白的损失在20%~50%,而架上晒制的损失只有15%~20%。草架主要有独木架、三脚架、铁丝长架和棚架等。

用干草架进行牧草干燥时,首先把割下的牧草在地面干燥半天或1天,使其含水量降至45%~50%,然后再用草叉将草上架。但遇雨时不用干燥可立即上架,堆放牧草时应自下而上逐层堆放,草的顶端朝里,同时应注意最低的一层应高出地面,不与地表接触,这样有利于通风,也避免与地表接触吸潮。在堆放完毕后应将草架两侧牧草整理平顺,这样遇雨时雨水可沿其侧面流至地表,减少雨水浸入草内。

3)发酵干燥法。在山区和林区,由于割草季节天气多雨,不能按照地面干燥法调制优良干草,则可采用发酵干燥法调制成棕色干草。其调制方法是,在晴天刈割牧草,按照用1~1.5天的时间使牧草在原地草趟上暴晒和经过翻转在草垄上干燥,使新鲜的牧草凋萎,当水分减少到50%时,再堆成3~6米高的草堆,堆堆时应好好踩踏,力求紧实,使凋萎牧草在草堆上发酵6~8周,同时产生高热,以不超过60℃为宜。堆放牧草水分由于受热而蒸发,逐渐干燥成棕色干草。

(2)人工干燥法。人工干燥法有常温鼓风干燥法和高温快速干燥法。

1)常温鼓风干燥法。为了保存牧草的叶片、嫩枝并减少干燥后期阳光暴晒对胡萝卜素的破坏,搂草、集草和打捆作业时,禾本科牧草含水量宜为35%~40%,豆科牧草在40%~50%时进行。

牧草的干燥可以在室外露天堆储场,也可以在干草棚中,棚内设有电风扇、吹风机、送风器和各种通风道,也可以在草垛上的一角安装吹风机、送风器,在垛内设通风道并借助送风的办法,对刈割后在地面预干到含水50%的牧草进行不加温干燥。这种方法在干草收获时期,白天、早晨和晚间的空气相对湿度低于75%,温度高于15℃时进行。

在干草棚中干燥是分层进行的,第一层草先堆1.5~2米高,经过3~4天干燥后,再堆上高1.5~2米的第二层草,如果条件允许,可继续堆第三层草,但总高度不超过4.5~5米。如果牧草的水分为40%左右,空气相对湿度为85%~90%,空气温度只有15℃,第一天当牧草水分超过40%时,就应该昼夜鼓风干燥。

当无雨时,人工干燥工作即应停止,但在持续不良的天气条件下,牧草可能发热,此时鼓风降温应继续进行。无论天气如何,每6~8小时鼓风降温1小时,草堆的温度不可超过40~42℃。

2)高温快速干燥法。将切碎的牧草置于烘干机中,通过高温空气使牧草迅速干燥。干燥时间的长短,取决于烘干机的种类、型号及工作状态,从几小时至几十分钟,甚至几秒钟,使牧草的含水量就由80%左右迅速下降到15%以下。这种方法干燥的牧草营养损失很小,一般营养损失不超过10%。但需要一定的设备投资和配套工艺技术。

4.加快牧草干燥的方法 干草的调制过程,也是牧草营养物质损失的过程。加速干草调制过程,减少牧草干燥所用的时间,是降低营养物质损失、生产优质干草的重要方法之一。为了使牧草加快干燥和干燥均匀,在干草调制过程中需创造一些条件,使温度、空气湿度及空气的流动能更好地作用于牧草的干燥过程。

(1)适度翻晒。在刈割高产草地上的牧草时,割下的草常常摊晒极不均匀,造成牧草干燥速度快慢不一,干湿不均。所以在高产草地,在割草的同时翻动牧草,使摊晒均匀,或者也可在割草以后进行翻草。在调制干草过程中,翻动是最简单且应用最广泛的技术。翻动的目的是把草条反过来,把干草转移到比较干燥的地面使之增加空气流通。当牧草开始有些干燥后进行第二次翻草,此时牧草的干燥速度大大加快。翻草次数越多,牧草的干燥速度就越快,但是翻晒次数越多其叶的损失就越大,对豆科牧草应控制次数。最好只翻2~3次。最后一次翻草的含水量不少于40%,在叶还不易脱落和折断时进行。

(2)压裂茎秆。牧草干燥时间的长短,实际上取决于茎秆干燥所需时间。与叶相比,茎的干燥速度比叶要慢得多。当豆科牧草的叶和有些杂类草的叶干燥至含水5%~20%时,茎的水分为35%~40%,因此加快茎的干燥速度即可加快牧草的整个干燥过程。使用牧草压扁机压裂茎秆,破坏茎的角质层膜和维管束,使水分蒸发速度大为加快,茎的干燥速度大致能跟上叶的干燥速度。这样不仅能缩短牧草的干燥时间,而且能使植物各部分干燥均匀。

目前生产实践中开始推广使用割草和压裂同时进行的割草压扁机,此机的使用大大加快了牧草的干燥过程,有利于提高干草的质量和产量。

精彩推荐

查看更多 >

猜你喜欢

辈宠网-天津长夏